|
品读空战英雄杜凤瑞的家风
杜凤嘉是“空军英雄战士”杜凤瑞的胞兄,曾和杜凤瑞在同一个部队服役,如今已是93岁高龄,但耳不聋、眼不花,声如洪钟。他回忆起当年杜凤瑞的战斗历程,以及一家三代不图名利、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时,仍是那样慷慨激昂……
一腔热血洒碧空
1933年8月,在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赵洼村,随着一声声“哇哇”啼哭,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出生了。孩子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家人给他起名为杜凤瑞。这个孩子确实没有让家人失望,15岁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奋勇杀敌,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两次立功。
怀着对“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的向往,杜凤瑞很早便有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的梦想。1952年3月,他成功进入航校学习飞行技术。
由于从小家境贫寒,没上过一天学,杜凤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不气馁,通过加班加点查漏补缺、刻苦学习,不仅顺利通过了文化理论考试,还在结业考试时取得了第一名,并在1954年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1958年10月10日,国民党空军6架F-86型战机飞至福建福清、龙田地区上空。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拦截敌机,这是杜凤瑞第一次升空作战。
随着绿色信号弹的升起,我8架战机腾空而起,迎击来犯的敌人。按照作战计划,二中队正面诱敌,杜凤瑞所在的一中队隐蔽飞行,准备给敌人以沉痛一击。成功诱敌后,二中队按照预定方案,猛然调转机头,像一把钢刀将敌机群劈为两半。隐蔽飞行的一中队猛然冲击,截住敌机。战斗中,杜凤瑞驾驶着4号僚机护卫着3号长机的安全。突然,一架敌机从后方冲向长机,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杜凤瑞一边向长机报告,一边加大油门向偷袭的敌机直插过去。长机脱离了危险,杜凤瑞却陷入了4架敌机的包围中。危急时刻,杜凤瑞毫不畏惧,“咬”住一架敌机,迅速开火将其击落。机上的国民党飞行员张乃军跳伞落地后,被我民兵抓获。
杜凤瑞攻击另一架敌机时不幸被敌机偷袭击中,战机尾部冒起了黑烟。不过他没有退缩,驾驶战机冲向敌机,并将其击落。此时,杜凤瑞的战机也受损严重,失去了控制。万不得已,杜凤瑞只能跳伞,但在降落的过程中被凶狠的敌人击中。年仅25岁的杜凤瑞壮烈牺牲,英雄的热血洒向碧海蓝天。击中杜凤瑞的这架敌机随后被我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击中,坠落大海。
1958年11月,空军授予杜凤瑞“空军英雄战士”光荣称号,追记一等功。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并被编入60年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1964年9月,空军授予他生前所在中队“杜凤瑞中队”荣誉称号,号召全体指战员向杜凤瑞学习。
家国情怀两相依
虽然杜凤瑞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却明事理、懂感恩,经常教育两兄弟要不忘党恩、精忠报国。这种淳朴的家风,更加坚定了杜凤瑞爱党爱国的决心。参军以后,杜凤瑞牢记家中二老的谆谆教诲,苦练本领,积极训练。1956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杜凤瑞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革命者,应处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由于专心投入备战打仗,他无暇顾及自己的个人生活。看到这个情况,杜凤瑞所在团领导把自己的侄女于兰芳介绍给了他。两个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年轻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爱河。当时两人的条件不错,本来可以把婚礼举办得热烈隆重,但两个年轻人决定举行简单的婚礼,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中。
1958年8月25日,结婚不到一个月,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了赴闽执行战斗任务的命令。于兰芳毫无怨言,默默地帮丈夫收拾好行装,并前往机场送行。没想到,这次的离开竟是生死离别。
杜凤瑞牺牲以后,他的家人把这种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哥哥杜凤嘉作为烈士的亲属,本可以让组织安排工作,但他却拒绝了这个机会。后来,杜凤嘉一直在当地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工作。
有一次,杜凤嘉到杜凤瑞原部队看望。到部队后,部队领导问他需要什么照顾时,他果断地回答什么也不要。回到家里,有人说他太傻,放着好东西不要。他笑笑说:“借英雄的名义向国家伸手,我脸红心跳!”
1962年10月,杜凤瑞的父亲去世,丧事从简,虽说当时生活困难,但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老人去世后,方城县人武部和民政部门多次登门,想接杜凤瑞的母亲去县城安家。但她老人家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执意留在农村老家,直到去世。
战斗精神薪火传
为宣传和传承杜凤瑞的精神,河南省方城县于1991年10月建成杜凤瑞纪念馆,并将县城主街道命名为凤瑞路,县城最大的广场命名为凤瑞广场,并将英雄故里赵洼村改名为凤瑞村,村中学改名为凤瑞中学。
空军党委向杜凤瑞纪念馆赠送了一架歼-5飞机,命名为“杜凤瑞战机”,它与英雄生前驾驶的战机是同一型号。杜凤瑞纪念馆开放以来,先后接待参观者百万人次,成为当地群众开展国防教育的优选场所,现已成为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杜凤嘉老人则深入部队和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宣讲,先后为10万余听众作报告200多场。
如今,红色基因在方城县一代代传承下来,“人人都是杜凤瑞”的口号叫得更加响亮。在英雄的感召下,方城县连续20多年出现“参军热”,为军事院校输送学员近千人,其中飞行员142名,被誉为“飞行员摇篮”。
在杜凤瑞家族中,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杜凤嘉的6个子女中有3人参军,大女儿杜新萍曾在驻沈阳某陆军部队服役,大儿子杜新华曾在北京某武警部队担任中队长。小儿子杜新仲去杜凤瑞牺牲之地福建服役,入伍时,杜凤嘉在送给他的书的扉页上写下“接着叔叔的未竟事业干下去,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后来杜新仲不负众望,不仅在部队表现良好,而且退伍后留在驻地创业,也取得了较大成功。(马庆赐 杨志勇 朱镕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