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电视台
 返 回 首 页  名 城 名 地  名 景 名 胜  名 吃 名 店  名 企 名 牌  名 师 名 家  名 医 名 院  网 视 动 态 
 在 线 电 视  网 视 关 注  法 制 教 育   乡 村 振 兴  红 色 文 化   产 业 联 盟  网 视 云 家  活 动 赛 事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活动赛事 >> 连挂国旗十八年 事业发展忠孝全

连挂国旗十八年 事业发展忠孝全

2021-09-27 21:39:48 来源:中国网上电视台 浏览:120953

连挂国旗十八年 事业发展忠孝全

刚退休的马庆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方城县人武部新闻宣传工作岗位上连续干了30年,发展各种体裁的文章3600多篇,有上百篇获奖。他把工作当成事业干,虽然退休了仍然笔耕不辍。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利用手中的笔树立先进典型,书写时代篇章,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祖国高于一切,他对象征祖国的国旗有着深厚的感情。自2000年初搬到新武装部一楼一单元一号,属于自己的一套三居室以后,就在门口外书房前挂上了一面五星红旗,至今18年来坚持不懈。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们爱五星红旗,就像爱自己的心,没有了心,就没有了生命。”国旗,增加了他对祖国的爱,国旗的红色基因传承,促使一双儿女健康成长,实现了作家梦;国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及家国情怀,做到了忠孝双全。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作为。这还得从他连续30年宣传报道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事情说起:杜凤瑞于1958年10月10日,在福建龙田上空一举击落两架窜犯大陆的美式蒋机,他那可抵千军万马的大闹天宫式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令台军闻风丧胆,谈“杜”色变,望而却步。至今60年来,台军的作战飞机从没敢越过福建海岸线半步,使海峡两岸和平了半个多世纪。

有奇事必有奇文。自1988年他调到县人武部新闻宣传的岗位上工作以后,就紧紧抓住这一重大体裁,让英雄身边的事迹源源不断地涌之笔端,刊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级报刊上,30年共写了各种体裁的文章72篇,在《军事记者》杂志上作过《围绕英雄杜凤瑞,十年发稿三十篇》的经验介绍。

对他启发最大的是北京天安门前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杜凤瑞一家三代情系国防,一代英雄满门忠烈。曾担任北京天安门武警中队队长的杜新华是杜凤瑞的亲侄子,他1.88米的高个子,长相英俊潇洒,酷似叔叔凤瑞。1988年,杜新华与方城县城关镇卫生院司药员陈春波结婚。当时,杜新华刚从故宫中队调到被人们称为“祖国第一哨”的天安门武警中队任中队长。从此,夫妻俩都情系天安门广场那面耀眼夺目、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1989年秋,春波怀孕了,新华想让她到部队去,春波说:“我去会分散你的精力,国家是咱们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只要你守护好国旗,我在家里也光彩!”

他夫妇二人的根,深植于祖国的土壤里。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新华把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曾5次立功,他领导的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的荣誉称号。而后,杜新华被提升为天安门武警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而今已经就业分配在西城区公安局工作,仍然担负着天安门广场的治安保卫工作。陈春波多次被县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军人妻子”,她早已随军去北京,被分配在天坛医院工作。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思维敏捷的马庆赐根据这些线索,多次去北京采访 杜新华和陈春波,历时3年,先后写成了《情系祖国第一哨》、《国旗在她心中》两篇人物通讯,分别刊登在《中国民兵》、《国防》等多家报刊上,先后被河南省军区评为好新闻,荣获一等奖。省军区评他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县人武部被两级分区评为“通讯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南阳军分区还给记一次三等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从这件事上,他更进一步增强了对祖国的爱,他感受到了国旗的巨大威力,国旗对人们的教育影响是那样的深入人心,让人受益无穷。从此以后,他对国旗更加敬仰了,在单位里,每次县人武部升国旗,他都主动参加,有时还亲自组织,一直到有了自家的住宅以后,他就一次从商店里请回十面国旗,以便褪色后及时换掉。门口的那面国旗不但在自家的书房里、卧室里能看到,而且在单位的办公室里打开后窗也能清楚地看到距家不到百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更加调动了他读书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创作灵感,增加了一家人的幸福指数。

在党旗的光辉照耀下,作为党的喉舌,他始终以正面报道为主,长一双黑色的眼睛,看到的全是光明,他要把心灵里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他经常深入农村采访,对军烈属、离退休军人及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各界爱心人士格外关注,曾宣传了百余位先进人物典型,其中有两篇报告文学《济世良医》、《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在《人民日报》征文刊发以后,双双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评为一等奖,其中有46位载入《共国和骄子》史册,流芳百世;有15位选入“方城好人馆”,占入馆总人数的近十分之一,他们是:空战英雄杜凤瑞、开国将军栗在山、一等伤残军人马明起和崔新会夫妇、优秀军队转业干部曹金斌、平凡而坚实足迹的卢太华、受过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慈善家崔福玲、成功以后回报家乡的豪翔物流董事长高鹏、百万元“御印基金”圆助学梦的著名企业家王玉印、夫妻携手关爱情深的景国忠和曹清华夫妇、三赴火海救学童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王锋、方城的“袁隆平”于松昌、爱满人间朱合兰、捐献多年不留名的退休教师赵家骧等。他被这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所感动,更增加了自己爱国家、作奉献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爱国主义也和其它道德和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党为人民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为党旗添了光彩,党和人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曾被南阳地委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方城县委评为“优秀党员”,各种荣誉上百项。退休以后仍然发挥余热,手中的笔握得更紧了,涉及面更加广泛。现在是河南省作协会员、《共和国骄子》副主编、南阳市救助失学青少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兼方城分会秘书长、方城县关工委副秘书长。经常参加协会组织的爱心捐献活动,捐献款物近万元,2017年被协会评为“特优志愿者”。

全家幸福,全凭一孝。马庆赐是在百年孝道家风传承的熏染中成长的。他的家庭曾出现过五世同堂,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他去给老奶送饭,每次都拣最大的海碗,把萝卜、白菜炒得稀烂,生怕老奶咬不动。由于全家十多口都孝敬她老人家,直到老奶96岁,他大哥有了儿子,见到三代世孙五世同堂,才安祥离世。

家庭是世间最美丽的景象,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马庆赐自懂事起,父母就让他睡在奶奶脚头,他边给奶奶暖脚,奶奶边给他讲《弟子规》、《治家格言》的故事。他母亲70岁就偏瘫在床,他与爱人一起开车从四里店山沟农村把母亲接到城里,单独住一个宽敞明亮带阳台的房间,两个孩子去北京上大学,放假回来首先依偎在奶奶跟前无话不谈,把平常节省下来的钱买“京八味”和奶奶爱吃的绿豆糕,讲述着在校园里助人为乐的动人故事,一家人其乐融融。

给别人歌功颂德是在激励自己,对孩子的责任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孩子的命运是父母创造的。马庆赐认为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靠个人德行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与他们交朋友,面对面沟通交流,取得信任。两个孩子每当放学回家,他都在书房里读书写作或与文友们沟通交流写作经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结果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北京高校,从中学到大学每人都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相继加入南阳市作家协会,由著名作家二月河给签章发证,加入南阳作家群,实现了作家梦。如今都留在北京工作,同样,利用手中的笔在各自的岗位上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为实现中国梦、家庭梦、个人梦在不懈地奋斗着。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受家庭的影响,源自于对国旗的爱(乔木)。

连挂国旗十八年 事业发展忠孝全


马庆赐在自己门口的窗台上又换上一面鲜艳的国旗